摘要:2014年4月,由郝曉光主編的豎版《世界地圖》由湖南地圖出版社公開發行。這是他繪編的《系列世界地圖》中的一幅。在《系列世界地圖》中,他創造性地采用了緯度切割劃分南北半球的方式繪制了世界地圖,改變了按經度切割劃分東西半球繪制地圖的方式。通過這個方式,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豎版地圖之父”郝曉光:
我比哥白尼幸運
據說第一個橫著切蘋果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陶醉于這個五角星,把它視為打破常規進行思考的象征。
而第一個橫切地球的郝曉光,也期待他的新世界地圖能給人們帶來對世界不一樣的認知。
2014年4月,由郝曉光主編的豎版《世界地圖》由湖南地圖出版社公開發行。這是他繪編的《系列世界地圖》中的一幅。在《系列世界地圖》中,他創造性地采用了緯度切割劃分南北半球的方式繪制了世界地圖,改變了按經度切割劃分東西半球繪制地圖的方式。通過這個方式,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一天,郝曉光等了12年。
由橫到豎的艱辛
記者:豎版地圖一經出版,讓人眼前一亮,你為什么會產生創編豎版世界地圖的想法?
郝曉光:傳統世界地圖對南半球和北半球的表達缺陷,迫使我要重新設計世界地圖。要使球形的地球變成平面,必須利用投影技術,這就必然會帶來變形:在傳統的世界地圖上,這種變形使南極大陸的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南極點被拉成了一條線。
記者:《系列世界地圖》徹底顛覆了人們看世界的傳統觀念,設想提出之初你遭遇到不少非議和阻力,好像還有一段500次進京的故事?
郝曉光:當年我們準備重編世界地圖,提出南極洲變形太大,專家說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但我沒有放棄,從2002年開始,為了這四張世界地圖,我踩平了相關部門和相關專家的門檻,加起來從武漢跑北京差不多有500趟吧。
“豎”起來的美
記者:通過從橫版到豎版的變化,《系列世界地圖》產生了哪些影響?
郝曉光:世界上2/3的陸地和4/5的國家都位于北半球。從北京飛芝加哥、紐約飛多倫多航線,經過北極上空,距離最短。但是傳統的地圖上北極被切斷,這些航線無法標出。在我們做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圖上,國際航空線則可以很好地呈現。如果把飛機航線換成導彈飛行路線,大家更能理解傳統世界地圖在重大戰略問題上的誤導和局限。
記者:據說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因為《系列世界地圖》做出了調整,這是怎么做到的?
郝曉光:過去北斗系統沒有覆蓋到北冰洋,它覆蓋的范圍在中國的北部終止于國界,在東部則到太平洋。這容易讓人們誤以為他國的導彈是穿越太平洋而來。但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圖上,則明白顯示北極被多國包圍的客觀現實。如果真的有導彈要來,理論上從北極上空來距離最近。
如此重要的一個系統,應該囊括北冰洋,漏掉北冰洋是很匪夷所思的。所以,我們提議應將“北極方向”作為重要決策因素,將北斗二代的覆蓋范圍向北極方向擴展,以保證國防建設的基本需求。
比哥白尼幸運
記者:有專家評價你是“地圖界的哥白尼”,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贊譽呢?
郝曉光:哥白尼手摸著散發著墨香、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說:“我終于推動了地球。”然后就死了。我們比哥白尼幸運,我們等到了它被認可和應用。
從哲學層面講,新繪制的世界地圖就是對觀念的變革。從史學層面講,我認為系列世界地圖是一個歷史輪回。1584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世界地圖從西方傳入中國。如今,我們又把新世界地圖傳回西方。這是一個從西方到東方,又從東方到西方的歷史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