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寶現在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和深圳市雙軟件認證企業,基于科技研發的強勁優勢,華寶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和行業的關注及支持。就此專訪深圳市華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總監曾憲祎,為我們解析成功之道。
最正確的事情是回歸基本面
——專訪深圳市華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總監曾憲祎
文/本刊記者 雷玉玲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什么是企業發展的輕與重?面對記者的各種銳利提問,曾憲祎的回答可以概括成十個字:貼近用戶、技術積累、創新,這就是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為什么在經濟飛速發展中很多企業分不清輕與重或者以輕為重?原因是輕,常常被虛榮裹挾了,這是企業發展最大的陷阱,所以才會出現盲目追求上市、單一強調數字指標、規模擴張、收購兼并、甚至追求明星化的話語權等等這些現象。
曾憲祎,一位技術研究者,在交談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他的幽默質樸和富有見地,也看到了一個企業的沉潛、底蘊和智慧。
曾憲祎 深圳市華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總監
Q記者:請簡單介紹華寶科技以及定位監控這一領域。
曾憲祎:華寶現在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和深圳市雙軟件認證企業,基于科技研發的強勁優勢,我們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和行業的關注及支持。2011年交通部頒布關于衛星定位汽車行駛記錄儀產品的標準,我們是第一批通過產品檢測的企業;2012年公安部出臺新的汽車行駛記錄儀標準GB/T19056,我們也是第一批通過產品檢測的企業。目前,華寶科技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應用于物流、客運、特種運輸等民用和軍用領域。
定位監控領域的政策導向性較強,行業發展之初是基于“兩客一危”的政策要求,現在已經發展到與物流相關的車輛中,以及泥土車、攪拌車、出租車這些專用領域的車輛都有市場需求。我個人的觀點是:將來所有的商用車都有裝定位監控產品的可能性。
“應對競爭有三點:關注用戶、技術積累和產品創新”
Q記者: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營銷和研發,您作為技術研究人員如何看待這兩者的關系?
曾憲祎:研發與營銷是雙輪驅動,缺一不可。
華寶非常注重這兩者的同步發展,在人員安排、激勵獎罰政策上力求平衡,研發需要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和行業的前沿著手;而做市場有短期考慮,比如產品促銷,也有中長期考慮,大的營銷規劃都是一兩年、甚至三五年的周期。這是一點區別。
Q記者:產品都是有生命的,定位監控的產品現在處于生命周期的哪一個階段?新興、成長、成熟還是衰落?研發如何應對產品的這個階段?
曾憲祎:我認為目前的定位監控產品和技術處于成長到成熟的階段,在這個產品階段,我們最主要的策略就是創新,其次是細分市場。
市場如何細分呢?首先,我認為“兩客一危”政策下的市場是一個中小規模的市場,實際上還有一塊很大的市場——物流車輛,也就是貨車這一細分領域是亟待深入挖掘的;其次,還有泥土車、攪拌車、公交車、出租車等等這些專用車輛的細分領域。市場越是細分,其可盈利的利基市場空間越大,產品也就越需要專業性和針對性。其實,商用車領域的每一個細分市場都能做到上市,這就說明了:這個市場不是小到只能容下一個企業,而是大到可以容下很多企業共同發展。
為什么需要創新?產品有生命周期,行業有生命周期,甚至企業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就像車載導航這一領域,實際上也已經到了成熟期,產品技術我們認為已經很成熟了,在這一階段,不管是應對更新換代、同行競爭、可替代產品,甚至產業的低端破壞,都需要技術創新,也只有技術創新能應對這些危機。所以,創新,這是一條很重要的路。
Q記者:如何避免同質化?如果其他企業模仿華寶科技的產品,然后低價搶奪市場,您覺得如何應對?
曾憲祎:同質化、模仿、低端破壞是每一個產業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要讓自己的產品有市場有口碑,那就需要你對用戶有較高的敏感度,深入了解用戶體驗的滿意點與不足點;同時要對大行業前沿產品、技術保持一種敏銳。所以,應對競爭有三點:關注用戶、技術積累和產品創新,這三方面缺一不可。不建立自己獨立自主的研發體系,企業很難長久地應對競爭。
在市場中競爭就要了解市場環境。現在很多專家認為定位監控市場是發展比較成熟了,我認為還不夠成熟,為什么呢?前期政策在推動整個市場,但作為客戶、用戶來講,實際上最初是在跟政策在走;隨著市場的發展,現在企業除了滿足政策需要的同時,也需要把個性化需求融入到產品中來。
Q記者:您覺得定位監控這一領域在國內國外的發展中有什么差異?中國有高端產品嗎?
曾憲祎:定位監控產品國內外的差異主要在產品品質這塊。我們現在有兩方面的技術是行業領先的,但是跟國外的產品一比,他們在品質上確實要比國內的產品高出很多。現在國內的高端市場主要是國外的產品。
其實很多前裝市場對產品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在200個產品里抽檢1個設備出問題,那么整批產品都會退回去,所以這就推動我們把產品做得更好。做高端需要提升品質,在避免產品出錯率上就要嚴格要求。這兩年華寶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論證,花了不少功夫。比如說在加工管理上我們引進了很多先進的流程管理方法,ISO9000,ISO10000,ISO18000、7S(就是在5S上增加了安全和節約措施)……這些流程方法是非常嚴謹有效的,它對整個加工制造過程、供應鏈、價值鏈的監控有很好的幫助。
Q記者:做高端保品質品牌與做低端保市場,多元化與專業化,如何權衡這些競爭策略?
曾憲祎:不管是選擇高端還是低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我們的戰略都是根據市場來定的。
我覺得發展高端和低端這兩種產品是一種互補的關系。高端意味著曲高和寡,投入大利潤也更豐厚,但是高端的市場份額不大;做低端面向用戶更多一些,成本低利潤薄,但是客戶資源廣,這兩種戰略是各有利弊。我們的產品不會刻意走這兩個極端,依市場而定。實際上華寶的產品都是一系列的,也有高中低端產品之分。
關于多元化與專業化,也是根據市場來定。商用車市場基本是一個記錄儀、一個部標機,這兩個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場,如果想在這個市場占更多的份額,那就需要對市場進行細分了,層次化了。商用車市場做得越專業當然越好,比如說針對攪拌車市場我們就做一個攪拌車的市場應用,針對出租車市場專門做一個出租車的市場應用。
“我希望車聯網像移動互聯網一樣百花齊放”
Q記者:現在車聯網很流行,您能談一談嗎?
曾憲祎:我對“車聯網”這個概念不是完全認同,更贊同另一個概念“汽車移動互聯網”,因為它是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你的產品應用是面向用戶的,那么企業自己做的產品,自己覺得好不是好,你要讓用戶覺得好才是好。
在2011年開始有車聯網這一概念,2012年號稱“車聯網元年”。現在像谷歌、微軟、蘋果……都在做車聯網的系統,車聯網會變成越來越受這些行業巨頭關注的一個產業。
現在有一種趨勢是汽車的“社區化”發展。每個車場都在搞車聯網,而每個車場的信息是不互通的。大家出去玩一個開本田一個開大眾,那些應用系統都是不互通的,車場好像建立了一個圍墻,圍墻里的人互通,但是圍墻外的人進不去。車聯網的目的不是一個信息的孤島,而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東西,所以我不太認同這種趨勢。
Q記者:當汽車具備通訊功能后,汽車會成為人的第二個ID身份嗎?華寶有這方面的考慮嗎?您認為定位監控終端有一天會成為可盈利的廣告投放終端?
曾憲祎:汽車成為人的第二個ID身份,有這種說法。其實現在汽車本身就有一個自己的ID,以后車聯網會把這些統籌起來。關于華寶涉足車聯網,我個人希望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目前我們主要是做終端。我們希望跟運營商、跟平臺商有這樣一個合作。關于定位監控終端發展成廣告投放終端,其實行業里現在已經有這種產品了,主要是地圖圖商在做。現在我們打開地圖就會有旅館、餐廳這些信息。真正做的話不是我們自己做,我們會結合地圖廠商一塊去做,這是一個產業鏈,需要大家一塊分工合作。
Q記者:近來百度、阿里、騰訊都在角逐地圖市場,您如何看這種變化?您覺得地圖市場會出現壟斷嗎?中國跟美國的地圖產業發展有什么差異嗎?
曾憲祎:我覺得百度、阿里、騰訊涉足角逐地圖市場的這種變化對我們定位監控產業是有利的,他們的競爭在推動車聯網這個市場的發展。騰訊有一個“路寶”,高德有“行車助手”,百度有四維圖新,有競爭是好的,因為我們的選擇更多了。
對于地圖行業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我個人覺得可能性很低。
關于中外地圖產業發展的差異,我認為中國的地圖發展更適合中國的文化、口味,跟互聯網一樣,很多商業模式是在國外形成的,但真正的發展壯大是在中國。比如像百度,它跟雅虎、谷歌還是不一樣的,它更適合中國人的習慣、文化需求。但是即便像移動互聯網這個行業在中國已經超過國外了,但很多商業模式或者更高端的領域我們跟國外還是有差距的。
Q記者:您是互聯網出身,您覺得互聯網與車聯網這兩個行業有什么差異?
曾憲祎:差異很大,互聯網與車聯網的競爭模式很不一樣。互聯網行業就是用戶為王,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將用戶為王發揮到了極致,非常注重用戶的個性體驗、用戶交互等等。車聯網與互聯網相比,它擁有互聯網的這種勢頭。我希望車聯網像移動互聯網一樣百花齊放,兼容并包。不管是車聯網還是互聯網,像淘寶與騰訊這種巨頭競爭,對于用戶而言總是好的。
“創新就是來源于思維的碰撞”
Q記者:能否談談華寶的企業文化?
曾憲祎:華寶的價值觀是:成就貴人、恪守誠信、躬身自省、抱團打拼、勇于創新!公司在確定“勇于創新”時還專門針對創新的程度進行了一番討論,最后確定的“勇于創新”我想更能體現我們對創新的態度。創新,是體現自我價值、公司價值、行業價值的很重要的一個方式。
Q記者:是否大家適應了公司文化之后都會被同化呢?
曾憲祎:這也不完全,但大家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企業文化的影響。
接受文化其實是一個過程。一開始新進的總監同事一般剛來都會帶有自己本身的一些性格,表述方式、溝通方式可能都會不一樣,這會導致一些小矛盾或者沖突。過了一段時間大家適應這種文化后,比較了解了,也都對上脾氣了,工作就會變得順利。
但并不是說大家達成一致就不堅持己見了,并非如此,我覺得可以用“求同存異”來形容。各抒己見,堅持自己的觀點,這其實也是創新的一個來源和表現。大家如果都是堅持一個同樣的想法,這樣的創新不一定是最好的,創新就是來源于思維的碰撞。
Q記者:華寶的文化強調微創新,什么是微創新?
曾憲祎:微創新是在很細膩的地方創新,就是不斷完善,它貫穿到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我自己這一兩年來感覺公司的變化很大,辦公室的環境不斷有變化,同事相處也有變化,大家的凝聚力更強了。很多客戶朋友來到我們這里,都說你們公司每次來都有變化,公司同事的說法是“一個月看華寶”。這種微創新讓大家的自主性更強了,更有擔當了,更凝聚融洽了,也更有主人翁意識了,同事們也很享受這種變化。
Q記者:“沒有人買單的創新就不是創新”,怎么看這種說法?
曾憲祎:從整個價值鏈上講,真正買單的是用戶,創新時我們一定要站在用戶的角度上想問題,而非商家自己的角度。所以產品開發時一定要貼近用戶,我們的目標也是希望做與用戶零距離接觸的產品。
Q記者:您怎么用幾個詞語形容自己?
曾憲祎:要有很好的心態,包容,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