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四化”同步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國家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的積極信號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全面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是建設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途徑。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稱之為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它對城市的產業升級、變革會有哪些影響?面對發展契機和挑戰,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和把握?作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觀察者、思考者和推動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物聯網標準化專家委員會組長的鄔賀銓向我們闡述了他的觀點。
記者:“智慧城市”風生水起,我們應如何深刻理解“智慧城市”這一概念?
鄔賀銓:“智慧城市”目前還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權威定義,應該說,它提出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愿景。這一愿景,跟我們之前提及過的“無線城市”、“數字城市”、“智能城市”等相似之處是重視了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作用。當然,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一信息基礎設施還遠遠不夠。智慧城市更強調用這些信息基礎設施服務于我們的城市,支撐我們的政府管理、城市里的企業經營以及服務于城市里老百姓的生活,達到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更美好,這就是智慧城市的目的。
歐盟提出智慧城市不僅僅聚焦在城市的建設、政府服務,還需要擴展到創新環境、市民的參與、節能環保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即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而智慧城市涉及到信息化、工業化,智慧城市本來就是一個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另外,中國的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智慧城市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體現,可以說智慧城市在中國被賦予了更為現實的意義。
記者:您剛剛提到歐盟提及的智慧城市更為全面,請問歐盟是怎樣定義智慧城市的呢?
鄔賀銓:歐盟關于智慧城市有這么幾項標準:
第一,經濟方面。就是說,城市的智慧化程度體現在本身的經濟發展狀況,比如是否有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等。
第二,設施方面。比如說,我們的交通、信息系統、供水供電等設施,是否能支撐這個城市的發展。
第三,環境方面。城市的環境如果被污染了,老百姓還擔心PM2.5,怎么談智慧呢?我們應該關心的是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的資源管理。
第四,治理方面,即城市管理能力。這不單純是指政府的治理,還包括廣大市民的參與程度,要看這個政府的管理是不是民主的、透明的,辦事效率是不是很高。
第五,社會方面。即開放性、包容性、參與性和凝聚力,還有公共及社會服務能力。
最后一點,生活方面。包括住房、保健、教育、旅游、文化以及安全感,這都是老百姓所關心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靠、病有所醫”。
記者:您怎么看歐盟標準和我們自身標準間的關聯?
鄔賀銓: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五位一體”的新提法,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不難看出,以上布局與歐盟標準的目標大體是一致的。并且這個目標跟我們黨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方向也是一樣的。只是,較之小康社會,智慧城市提出的期待值更高一些。
其實,大城市實現智慧城市是不容易的,小城市相對容易——國外的智慧城市基本上是從小城市或者是城市里的小區起步的。我認為,中國的眾多大城市恐怕在2020年都不一定能實現智慧城市。但是,我們強調的是:這一實現即便很難,我們還是得引導管理者、市民參與關心這個城市的建設。
記者:目前我們在建設智慧城市方面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存在怎樣的問題?
鄔賀銓:我們目前更多的關注是硬的方面,對于軟的方面,比如治理、參與、管理等,還遠遠不夠。不少城市都建設各類數據庫、云中心等,更多的是抓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從基礎設施起步建設沒有問題,但是停留在這些方面是不夠的。我常常說:老百姓感受的智慧才是真的智慧。
其次,智慧城市不能千城一面。每個城市的特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等,都是不一樣的——這需要因地制宜,明確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設是長期的過程,需要制定規劃,分步實施。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學習國外的經驗,但不能照搬。我國有不少城市請外國公司幫助做智慧城市的規劃,但是坦率地講,國外沒有任何一個智慧城市的試點情況跟中國是一樣的,這種做法很有可能“上得了天、下不了地”,結合國情市情尤為關鍵。
第三,智慧城市不能重建設輕管理。智慧城市要求城市的領導者有大智慧,再好的設施沒有智慧的管理就不可能體現智慧的服務。現在城市信息資源共享不夠,實現信息化便民、惠民的目標不明確,將影響智慧城市能力的發揮。發達國家為了吸引人民參與,盡可能將信息公開化。譬如,美國可以公開航班信息,某一個航班是因為什么原因晚點,旅客可以分析哪個航空公司服務最好、正點率高。老百姓可以積極參與,提出合理的建議。對政府信息公開問題我國談了多年了,但實施仍然舉步維艱。
記者:目前中國有10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而國外智慧城市數目之和可能都沒有中國多。我國這么大批量地建設智慧城市,您怎么看這一現象?有哪些建議呢?
鄔賀銓:我們知道,很多領導都希望在任期內為百姓造福,這是好的出發點。智慧城市會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因此為我們很多城市領導所看中。其中也有人抱著政績思想建設智慧城市。一般地說,政績工程不是壞事,至少比沒有政績好,但是如果僅僅是形象工程,不求實效甚至勞民傷財,不如不做。智慧城市的建設、投資都是逐步的,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效果體現是長遠的,不是所有智慧城市的項目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少人覺得,任期內不能有好的業績,就不愿意去做,或者做的時候沒有積極性。眾所周知,中國不少城市一下雨就淹。這說明什么?說明只愿意做表面的,比如去修建廣場、馬路等,不愿意做看不見的,諸如給排水系統。因此,一旦出現災難,問題便暴露出來了。
我們講,智慧城市可能會讓領導出政績,但是千萬別只看成是政績,必須要一屆一屆的政府、領導堅持做下去,才能把智慧城市的效果體現出來。
記者:智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有哪些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技術?
鄔賀銓:信息化肯定是智慧城市的一大特征。技術前提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云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