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人、車、路、城正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推進智能網聯與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是實現汽車、交通和城市數字化的重要階段,也是提升公眾生活出行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關鍵舉措,近年來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
張云飛認為,經過政策、行業和企業等多方努力下,雙智建設和運營正不斷走向深水區,但當前還存在著“應用場景有待拓展、數據價值有待挖掘、平臺服務化有待提升”等限制和問題。在他看來,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探索構建開放、互通、可運營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張云飛表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理念,沿著開放協同的路徑,持續推進人、車、路、網、云的泛在連接、智能網聯與城市基礎設施和數據的互聯互通。同時,積極構建開放可運營的服務型平臺,推動建設、管理、服務等標準的統一互認,從而實現產業生態的協同,激活產業創新的價值。
以下是張云飛的演講全文: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騰訊的張云飛,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以人為本,開放協同,推動雙智可持續發展”。
最近幾年,從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的設立到住建部和工信部聯合啟動“雙智”試點,我國汽車、道路和城市數字化的水平正不斷提升,智能網聯與智慧城市的相互融合也正不斷走向深水區。 作為一家原生數字化企業,騰訊非常榮幸能參與其中,深度參加了三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和多個車聯網先鋒城市的建設運營。
在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我們聯合生態伙伴共同開始探索網聯多應用場景落地;在重慶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我們探索基于MaaS出行與碳中和的可持續運營模式;在長沙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我們精準挖掘公眾出行需求,形成了智能網聯定制公交的產業標準和最佳實踐;在成都,我們進一步探索城市和高速交通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助力成渝雙城經濟圈;在襄陽,我們推動了城市全域的車聯網落地,助力當地建設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智慧交管”融合應用城市……
在這些探索和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了雙智發展中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關鍵問題:
● 應用場景有待拓展:智慧交通應用場景維度不夠豐富,尤其是與公眾出行密切相關的剛性場景挖掘不足,公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還有提升的空間。
● 數據價值有待挖掘:在網聯和雙智建設過程中,我們積累和沉淀了大量已有和新興數據,但數據孤島現象比較嚴重, 限制了車聯網向交通及城市管理等領域的滲透和應用。
● 平臺服務化有待提升:當前行業建設的平臺以運維管理型為主,而不是運營服務型,這也導致沉淀的數據和能力難以轉化為共性服務,并開發給廣泛的B端生態,尚未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探索構建開放、互通、可運營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具體來說,我們需要持續推進智能網聯基礎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推進智能網聯數據與交通、政務和城市等領域數據的打通。同時,我們還要積極構建開放可運營的服務型平臺,推動建設、管理、服務等標準的統一互認,從而實現產業生態的協同,激活產業創新的價值。
要想達成上述目標,實現“人、車、路、網、云”的泛在連接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單純C-V2X專網當前還面臨著車端滲透率提升緩慢、路側覆蓋率短期難以規模化、大眾感知度弱等兩率一感難題。
另一方面,我們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5G、ETC等通信基礎設施。對此,騰訊提出了泛車路協同,也就是泛V2X。我們將這些基礎設施與手機、C-V2X和ETC等終端連接起來,融合為一個強云、泛網、富端、開放、解耦的環境,能明顯比單純的C-V2X專網環境獲得更多產業鏈的支持,形成豐富的雙智應用生態。
基于廣泛的連接,我們構建了一張時空可計算、服務可運營的底座,也就是我們前不久在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發布的數字交通孿生地圖。這張地圖并不是過去我們熟知的To C地圖,而是聚合了互聯網數據、行業數據以及實時感知數據等多源動靜態數據,通過一張圖的形式,實現時空關聯;通過實時融合時空計算,來呈現宏觀、中觀和微觀等多維度的交通態勢。
同時,這張數字交通孿生地圖還采用了標、高精底圖的一體采集、一體存儲、一體更新的模式,實現了數據同源、質量同級,能夠幫助運營方做集約化的管理。在“雙智”的場景中,我們還推出了雙智數字底座,打通交通數據、氣象數據和政務數據等相關數據,推動智能網聯和智慧城市的場景建立連接,打破數據孤島,促進數據的互通和場景的融合。
實現了基礎設施的廣泛鏈接和數據層面的時空互聯互通,我們就能夠把從感知到連接到計算到仿真到渲染到用戶觸達的全鏈路打通,建立交通實時數字孿生,充分釋放數據價值。通過實時數字孿生,我們第一次在交通上可以基于基礎設施、行人、車輛等所有交通要素的全量個體數據,建立全新的作用于物理世界的數字化手段和工具。基于可計算的數字時空能力,可以針對個體和城市級對象進行實時仿真、預測、推演,為相關管理運營部門和普通駕駛者的決策行為提供輔助。
在雙智建設過程中,每一個項目都會沉淀積累大量的能力引擎,這些軟硬件,都是行業寶貴的財產和資源。怎樣激活這些數字資產,是我們探索雙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對此,我們提出面向網聯雙智領域的開放平臺,通過標準互認、互聯互通、能力互享和開放兼容等特征,把騰訊自身的能力和業主、生態的能力都沉淀下來,開放給整個行業生態。
基于開放平臺,我們在帶來自身的生態,助力網聯雙智項目激活產業的同時,還幫助網聯雙智合作伙伴和騰訊的微信開放平臺、地圖開放平臺等過去積累的開發者資源進行對接,來促進形成新的價值鏈接,加速場景的融合創新以及運營服務型平臺的建立。騰訊既是開放平臺的建設者,也是第一批使用者,騰訊廣大的C端和B端用戶為網聯雙智的服務形成、使用和運營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從廣泛鏈接到互聯互通到實時可計算再到開放平臺,我們始終認為,雙智建設的落腳點是人。服務于人,為公眾帶去更美好、更智能的交通出行服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基于上面提到的能力,我們已經既有小程序、app、地圖這樣輕量級的網聯終端,也有基于騰訊800萬車機的比較全功能的網聯終端。
在服務上,不僅僅是預警和信息提醒等簡單的信息服務,我們還實現了基于實時孿生的車道級導航、綠波車速引導、擁堵路口實況直播等特色功能,在精確性、智能化和體驗感上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幫助打造尤其是霧天、夜晚等準全天候安全智能的交通出行環境。
這里再介紹一下騰訊基于不同路徑探索的智能網聯和智慧交管等雙智場景融合發展上的實踐。例如在廣東惠州,我們從交警側入手,增加網聯功能,參與打造了城市級全息路網+數字孿生底座+C端的創新交通治堵項目。在湖北襄陽,我們從網聯的角度入手,擴展其助力交警的業務創新,我們參與了全域交通基礎設施網聯化改造,并與交管專網業務互聯互通,實現網聯交管深度應用。
事實上,在數字時空里,之前交通管理部門很難去做的事情讓我們有更多的手段去探索。比如基于視頻、雷達等實時感知數據,我們不僅可以在數字空間里將真實的交通環境還原出來,更重要的是,對每個數字化的對象,可以去做計算,針對行人、車輛軌跡以及一些交通事件、管控效果去做模擬和預測甚至控制,通過孿生的數字交通網,完成交通從“人治”向“數智”的升級。
這里是我們正在參與的“深圳智慧寶安交通提升工程二期項目”,大家知道寶安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核心和交通樞紐,也是深圳市唯一擁有航空、海港、高鐵、城際、地鐵、高速等六位一體交通網絡的行政區。我們正在協同寶安區和合作伙伴,通過構建“雙智”底座,在公共出行的便捷性、行業監管的智慧性以及民眾體驗的貼心性上做更多的探索,助力打造人享其行、物盡其流、綠色生態的交通強國標桿。
從智能網聯提倡“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升級到雙智強調“美麗的城、幸福的人”,以人為本的理念閃耀著光芒。以人為本是雙智建設的核心目的,開放協同是實現雙智愿景的關鍵路徑。騰訊將會持續沿著開放協同的路徑,協同生態伙伴一起去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融合發展,促進數據價值的釋放以及應用場景的創新,助力實現雙智的可持續發展。
我今天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