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面攜手英特爾重磅發布“繁星”,計算機視覺邁入AI芯片新紀元
2017-11-06 11:12:58 責任編輯:
摘要:11月1日上午9:30,閱面科技攜手英特爾重磅發布繁星系列產品。此次發布會以繁星璀璨為主題,完美詮釋了閱面科技希望將AI視覺技術以更低門檻
11月1日上午9:30,閱面科技攜手英特爾重磅發布“繁星”系列產品。此次發布會以“繁星璀璨”為主題,完美詮釋了閱面科技希望將AI視覺技術以更低門檻普及大眾的愿景。另外,到場嘉賓還能先睹為快,在現場親自體驗繁星新品。
本次發布會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閱面科技CEO趙京雷,英特爾業務推廣負責人Mansour Behrooz等行業重要人物都紛紛出席本次發布會。同時,有超過20家的專業媒體在現場進行體驗與報道,數十家合作伙伴為新品站臺,充分表達了他們對閱面科技的信任與支持。發布會通過產品、技術的深度闡述、用戶體驗、記者專訪等環節,讓各界人士對繁星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認識。
跨模態人臉識別引擎UniFace
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的日益火爆,市場也正在逐漸轉變,但是AI目前依舊存在著許多難以攻克技術難題與門檻,核心算法就是其中之一。
閱面科技是一家專注于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技術研發的人工智能公司,擁有全球頂尖的算法團隊。通過不斷在核心算法領域的深耕、探索,閱面科技自主研發了業內首個跨模態人臉識別引擎UniFace。擁有跨模態與遷移學習能力的UniFace,徹底改變了目前產品的固有形態。
與目前主流算法不同的是,UniFace打破了不同Sensor,不同環境,不同場景,不同領域人臉特征表達的限制,例如同一張注冊照片能在可見光、紅外、3D三種不同的Sensor中進行識別,做到真正以FaceID為連通的人臉識別體系。
繁星AI芯片視覺模塊
UniFace引擎的出現加速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帶來了新的產品升級的需求和機會。如何更簡單方便的讓UniFace這樣的視覺技術為行業賦能呢。為此,閱面科技開創性地將UniFace集成為AI芯片視覺模塊。繁星AI芯片視覺模塊由Sensor+ISP+VPU+嵌入式深度學習視覺算法組成,能從芯片端智能輸出結構化數據。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塊尺寸僅為38mmX38mm,真正做到即插即用、方便便攜,大大降低了開發智能視覺產品的技術成本,加快推動了計算機視覺行業的前進發展。
繁星AI芯片視覺模塊本地集成強大的深度學習視覺處理算法,能實時進行數據結構化處理。同時,它擁有極低的功耗,本地深度學習處理功耗僅為0.5W,整體高峰功耗<2.5W。不僅如此,它還支持多種數據輸出接口,方便集成。
據了解,繁星AI芯片視覺模塊系列可搭載適用于不同場景的算法IP,目前主要包括:繁星-人臉識別模塊、繁星-數據采集模塊、繁星-人機交互模塊。
1、繁星-人臉識別模塊
通過寬動態Sensor獲取圖像或視頻流,分析圖像或視頻流中的人臉圖像進行檢測和識別,輸出結構化數據,可同時追蹤和抓拍30人,抓取最清晰、角度最好的人臉,抓拍率99%,誤檢率小于0.5%,抓拍重復率低于10%。同時,支持2萬人內的完全本地人臉識別。支持本地特征提取后傳云端,滿足大于2萬人的人臉識別場景。
2、繁星-數據采集模塊
獲取并分析圖像或視頻流中的人頭和人臉信息,進行人數、人群屬性以及軌跡分析。可實時記錄15人運動軌跡及運動方向,可進行進出指定區域的人數統計,準確率達95%。
在本次發布會現場,閱面科技還發布了其基于繁星-數據采集模塊研發的智能客群分析攝像機——閱客。利用繁星的本地計算能力,閱客可以輕松進行實時客流計數、會員/熟客管理、軌跡管理等功能,商家能實時掌握顧客屬性和行為。
3、繁星-人機交互模塊
檢測識別圖像或視頻流中的手勢、人臉、人體,并轉化為指令使得機器做出正確響應。毫秒級檢測及追蹤速度,響應迅速,支持掌、拳、V字手型、伸掌、握拳、揮手等多種手勢操控,高魯棒性的人臉及人體檢測追蹤運算。
實際上,繁星AI芯片視覺模塊既可以作為獨立AI攝像頭嵌入到各種設備中即插即用,也可以作為視覺協處理器。它支持外接視頻輸入以及結構化數據的實時輸出。舉例來講,傳統攝像機加入繁星AI芯片模塊,就能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擁有頂級視覺算法能力的智能AI相機。

繁星背后的愿景
“智能讓生活更美好”是閱面科技一貫的愿景,遵循這個信念,閱面科技的產品也不斷在“實時動態”、“低功耗”和“低成本”等方面進行突破,讓智能技術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智能行業初期的發展必不可少的就是核心技術的推動前行,而閱面科技打破了傳統、守舊的思想,將頂尖技術開放給行業合作伙伴,共同研發出更加優秀、智能的產品,這也是繁星系列推出的初衷。閱面科技希望繁星在未來能夠支撐海量視覺硬件產品,為行業賦能。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始于繁星,行于光年。”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