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中山(樓盤)首條快速公交示范線試運營剛好滿一個月時間。運營初期效果如何?市民乘坐情況如何?針對上述市民提出的快速公交"月考"問題,中山市公交集團日前就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
根據中山市公交集團的監測數據,自春節前該線路開通以來,快速公交客流量呈日漸上升趨勢,目前已由開始的0.8萬-0.9萬人次/天提高到了目前的1.5萬-1.6萬人次/天。據悉,為了提升快速公交運營速度,未來部分紅綠燈口或將考慮試行"信號優先",通過調整紅綠燈出現的時間來減少快速公交的候車時間。
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部分支線的班次、線路等,未來都會做一些調整。"記者了解到,目前快速公交每日運行班次近500次,未來待線路正常運行時,將根據實際人流量作出調整。
公交集團表示,在目前運營的三條支線B10、B11、B12中,B10"汽車總站-博覽中心"出現了人數爆滿的情形,而B11"人民醫院站-城軌中山站"、B12"城軌中山站-開發區公交樞紐"則出現人數相對較少的情況,未來都有可能進行調整。"其中,B10將考慮進行班次加密,緩解現有的運力壓力;因為現在已經有兩條線路經過城軌中山站,所以也有考慮到B11是不是延伸到中山北站,B12延伸到中山港碼頭站,盡量使線路設置合理一些。"
中山市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還透露,為進一步提升快速公交的服務品質,未來或還將考慮對其實行適度的"信號優先"。據透露,目前已經有部分城市在實行公交信號優先系統,優先保證公交車通行。
公交信號優先
名詞解釋
所謂信號優先,一般做法就是在沿途埋信號設備,當公交車靠近路口時,車上安裝的設備可發射信號;這時路口處的設備接收到信號后,可以根據公交車的速度計算出公交車通過路口的大概時間。如果當時信號燈馬上就要由綠轉紅,則會臨時調整,將綠燈時間延長幾秒鐘,保證公交車順利通過;如果當時信號燈是紅燈時,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臨時調整,將紅燈提前變綠燈,保證公交車順利通過。
六問快速公交
作為中山公交系統的新事物,快速公交的首次"月考"也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針對市民與網友提出的熱點問題,值快速公交滿月之際,公共交通運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陶仕飛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就市民及網友拋出的"考題"進行回應。
問:目前客流量與預期有無差距?答:有的,現在比預期少了一半左右,但總的流量在逐步提升。
根據設計方案,這條線路正常運營的數量大概是3萬人/天。現在這個數據當然跟一定的因素有關系:一是現在還有三個站點沒有投用,影響了這個路段的上下客流;二是現在還在試運營,跟投入的班次也有一定關系。
問:快速公交為何行駛速度不快?答:這跟試運行磨合期所控制的速度有關,以后會至少提高10公里/小時。
城區的行駛限制在60公里/小時之內,因為我們還在試運營,司機的操作技術還不是非常成熟,所以我們要求司機基本控制在50公里/小時內,以后正式運營最少會提高到60公里/小時,甚至也有可能跟交警部門協商,把速度再提高一些,全程運營時間可以縮短至22-25分鐘。
問:紅綠燈路口如何實行信號優先?答:這里說的是一種"適度優先"不是全程優先,只在部分有必要的路口試行。
快速公交已經實現了"路權優先",根據中山現有的道路條件,再實行全程信號優先的可能性不大。但在部分有必要的路口試行信號優先我覺得是可以考慮的,而且在技術上也不難解決,已經有城市在嘗試。當然,是否實行也需要進一步考證,畢竟涉及的東西比較多。
問:支線是否也將考慮路權優先?答:有這樣的考慮,以后有可能在有條件的道路劃出專用道來供支線通行。
現在只有主線實現了路權優先,支線還是按照普通公交線路來運行,也是根據現有的道路條件考慮的。按照"一橫二交叉三橫"的公交規劃,快速公交的網絡將延伸到環線,未來的支線就有可能在有條件的道路上劃出專用道來通行。比如富華道比較寬,可以考慮;到中山一橋這些相對擁堵的路段,就不再劃線,這樣至少可以實現在部分路段優先通行。
問:二號線何時開建?答:今年主要完成前期調研階段。
二期是環線工程,但現在是做東環線還是西環線還沒有確定,需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再做規劃。今年的任務是要做好2號線的前期工作。事實上,在前期工作都準備好的情況下,按照1號線的經驗,建站點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12公里的路用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
問:剩余三個公車站點何時投用?答:按照目前的施工進度,3月底或4月初可建成使用。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