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突飛猛進,帶來機動車數量的猛增和城市道路建設的滯后。人們開始煞費苦心地尋找緩解交通擁堵現狀的途徑。從1994年國際上正式推出智能交通系統這個名詞算起,已經過去了近20年。時至今日,智能交通的許多內容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以車輛控制系統、公共交通系統、ETC、車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智能交通已經成為一年一度春運大潮平穩度過的“平安符”。
社會形態的演變,帶來了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的不斷進步,這為智能化的交通帶來了發展契機,也使得智能交通成為了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首都北京,交通擁堵的名聲可謂街知巷聞。在這里,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無論年齡大小,都逃脫不掉“首堵”給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困擾。
面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機動車污染、擁堵這些問題,發展智能交通產業是有效的解決途徑之一。所謂智能交通,是一個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面向交通運輸的服務系統,可以引導城市交通正確的發展方向,最終突破城市化帶來的交通困局。有專家預言,在未來10~20年間,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將更加波瀾壯闊。
通過建設智能交通系統,可以有效地提高現有道路交通網絡的運行效率,從而達到緩解擁堵、節約能源、減輕污染的目的。
有數據顯示,智能交通能夠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擁堵減少約60%,使現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車輛在智能交通體系內行駛,停車次數可減少30%,行車時間減少15%~45%,車輛的使用效率能夠提高50%以上。通過智能交通控制,由于平均車速的提高帶來了燃料消耗量的減少和排出廢氣量的降低,汽車油耗可因此降低15%。
為了緩解交通擁堵,破解車與路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北京在完善道路規劃的同時,積極開展智能交通發展建設。
究竟北京發展了哪些智能交通項目?智能交通真的可以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嗎?它又面臨著哪些問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普通市民。
北京智能交通怎樣實現?
●智能交通系統已實現交通監測的信息化
●城市交通實時路況查詢系統為駕駛員提供實時路況信息
近幾年,北京市在發展智能交通上可謂做了大量的工作。無論是公交優先,還是信息化的交通監測,都試圖為首都北京的交通裝上智能的“大腦”。
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副主任劉浩告訴記者,準確的數據為智能交通發展保駕護航。“數據收集是智能交通發展的基礎,數據越準確,設施發展越快,交通就越智能。”他說。
數據是智能交通發展的基石,近年來,北京市在交通數據信息采集工作上下了很大力氣。
“目前,北京智能交通系統已實現交通監測的信息化。”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揮調度中心勤務科負責人仲海峰介紹說。在北京的環路上,安裝著157個高清攝像頭,可以自動記數,統計交通流量。當道路上發生事故、擁堵、路面積水等9種意外事件時,系統便會自動對意外事件全程錄像、自動報警。
同時,在北京的快速路、主干路網中,有上萬個檢測線圈,它們埋在接近路口的地面下,通過電子感應可以24小時自動采集路面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運行數據。另外,超聲波、微波、視頻等科技設備也隨時監測著交通信息,它們通過系統后臺的整合、分析、處理,除了以圖形的方式在地圖上顯示出實時動態路況信息外,還可以準確發現道路上的異常情況。
此外,對于京城的駕駛員來說,在行駛中收聽交通臺的路況信息、看戶外交通誘導屏上的實時路況,已成為司機們日常出行的一種習慣。
“公眾最直接感受到交通監測信息化優勢的就是城市交通實時路況查詢系統。”仲海峰說,“這個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將車輛位置和城市道路在時間和空間上關聯起來,最終在路側的電子信息板上通過顏色表示出路段擁堵情況,為公眾提供準確、即時的交通信息服務。”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