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智能汽車邁入無人駕駛,還要克服多少難題?
袁昱:我認為現在智能汽車本身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其實包括很多廠商,尤其是很多國內的廠商,他聲稱說造智能汽車或者說已經造出來智能汽車,他說的這個智能汽車實際上是一個簡單的平移,把智能手機的概念平移到智能汽車上面去。
所以他實際上并沒有解決汽車本身應該解決的問題。無人駕駛其實解決的是汽車本身的使命,怎么樣能夠自動地把人或者物從A點運到B點。無人駕駛離進入到平常百姓家還有一定的距離。高精度地圖結合實時感知,是無人駕駛兩個最核心的技術。
以谷歌的無人駕駛車為例,它需要兩方面的核心技術,一個是高精度的地圖,相當于對于它自己所行駛的道路、所行駛的區域必須非常了解。谷歌幾個月前承認高精度地圖如部署到每個大城市——實際上從數據的采集、數據的存儲以及最后怎么去部署、怎么去使用——都是比較大的挑戰。但這只是數據本身的問題,根據摩爾定律可以很快地去解決;第二,基于高精度地圖,無人駕駛汽車非常了解將要行駛的道路,行駛時,需要通過傳感器去感知車周圍的環境障礙物、別的車輛和行人。這要求車身周圍設有相當多的傳感器,包括用雷達、激光等傳感器。
記者:3月份,IEEE的2040系列車聯網和無人駕駛的標準剛剛立項,包括哪些內容?預計何時推出?
袁昱:目前有三個不同的子標準,2040是總體架構,2040.1是術語與定義,2040.2是測試認證,我們計劃2016年底之前先推出2040.1(術語與定義)。即,盡管不同的車都叫智能車,但智能化的程度,不同智能化的類別以及自動化和互聯化程度都將有相應的界定。這一標準推出后,相關產品可以依照這個2040.1標準對號入座,你的智能化程度到了哪一級,自動化程度和互聯的程度到了那一級。另外,測試認證和總體架構會慢一點,預計2017年下半年或者2018年上半年推出。
記者:為什么考慮制定IEEE的2040系列車聯網和無人駕駛的標準?
袁昱:標準本身對于整個產業來講是一個推動,也是一個促進。舉例來說,咱們現在講智能汽車,很多廠商都聲稱自己的車是智能汽車,到底你的車算不算智能汽車,或者你的智能化程度有多高。這個是可以靠標準來規范的。以自動駕駛為例,美國的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就已經出了一個標準,把自動駕駛的層級分為從0到5級,從完全沒有自動駕駛到完全的自動駕駛,中間(有)一些半自動(的層級)。
具體而言,我們希望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大家講智能汽車、互聯汽車,但智能化程度、互聯化程度應該有相應的標準對號入座,否則只是自己給自己貼一個標簽。實際上可能A公司的智能汽車和B公司的智能汽車非常不一樣;第二,希望通過標準促成一些參考架構,這樣能夠基于車聯網和無人駕駛的標準的參考架構來促進和實現生態系統的發展。換句話而言,大家可以在一個比較開放共享的平臺上面開發自己獨特的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功能;第三,有利于測試認證。舉一個例子,Wi-Fi和藍牙,可能第三方廠家生產的東西是利用到了這個Wi-Fi的標準或者利用到了藍牙的標準,但是你是不是符合功能,比方說你性能是不是達到了要求,你的安全性是不是達到了要求,這些都是需要靠測試認證通過之后才可以給你貼一個標。我們希望IEEE2040系列的車聯網無人駕駛的標準能夠在車聯網和無人駕駛的測試認證方面發揮相應的作用。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