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交通管理正從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人工管理向自動管理快速轉變。然而,車多、路少的供需矛盾加之管理、誘導等均衡路網交通流量的手段和技術不強,城市交通管理的難度和壓力依然很大。城市交通的跨越式發展已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中迫切需要恰當引入各種高新技術以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在RFID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結合交通管理現狀,將其科學應用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當中意義十分重大。因此,分析RFID技術與現有交通檢測技術的特點,研究兩者應用異同,理清兩者應用關系,確立其在公安交通管理中的應用方向十分必要。
一、RFID技術與現有交通檢測技術的特點
目前,用于車輛交通數據檢測的產品的種類很多,技術原理和實現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應用較為廣泛和較為常見的有線圈檢測、超聲波檢測、微波檢測和視頻檢測四種技術。因各地交通狀況不同,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對于車輛檢測方式的要求不盡相同,但就其本質應用來講大體相同。其有關技術特點如下:
1、線圈檢測技術:技術成熟、易于掌握,計數精確。缺點是安裝過程對設備可靠性和壽命影響較大; 安裝或維修時會中斷交通并且會影響路面壽命;易被重型車輛、路面修繕等損壞。
2、超聲波檢測技術:體積小,安裝方便,使用壽命較長,可移動,無須破壞路面。但是檢測精度不高,檢測距離短,受環境、車型、車高變化的影響較大。
3、微波檢測技術:可以提供多車道的車流量、道路占有率和車型等信息,惡劣氣候下性能出色,可以側向方式檢測多條車道,可檢測靜止車輛。但檢測器安裝精度要求高,道路具有鐵質的分隔帶或者擁堵時流量檢測精度下降。
4、視頻檢測技術:包括可見光和紅外線兩種視頻檢測方式。可提供現場視頻圖像等大量交通管理實時信息,單臺攝像機和處理器可檢測多個車道。但檢測精度受測量區域背景和車速影響,大型車輛可能遮擋隨行的小型車輛,陰影、積水反射或晝夜轉換可造成檢測誤差,圖像處理計算量大,對擁堵狀態檢測不準確。
隨著交通科技的不斷發展,將車牌識別和GPS用于交通數據采集的做法也在不斷進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應用范圍日趨廣泛。
1、車牌識別技術:除了道路流量、速度以及占有率等數據外,還可以提供車牌信息、區間車速、區間行程時間等信息,數據檢測連續性強,全天候工作。但檢測精度受天氣和光線影響較大,同時還受車輛牌照的清晰度影響。
2、GPS技術:具有全天候、高精度、檢測連續性強等優點。但在高層建筑比較多和密集的路段時信號衰減嚴重,且容易受到電磁波干擾,GPS系統信號不夠穩定。此外,強制安裝GPS的車輛為營運車輛應用范圍有限,且存在等客、兜圈等行為,因此采集的行程速度、行程時間等信息并不十分真實。
隨著RFID技術的興起和應用,基于EPC標準體系的電子標簽技術的各項性能均在提高(高速讀寫、多標簽識讀、防拆卸、抗干擾、安全性等),目前具有識別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強、受光線及天氣條件影響小的技術特點,且安裝位置靈活。將RFID電子標簽作為車輛信息的載體工具,其識別率接近100%.
二、RFID技術與現有檢測技術在應用層面的比較
基于現有交通檢測技術,融合圖像識別、通信傳輸等技術,通過交通數據的采集,及有關執法裝備應用,實現了交通控制、執法管理和信息查詢三個方面的功能。經過長期的發展和不斷的完善,城市交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斷的提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城市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由于技術本身局限和相關技術融合不夠的原因,公安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數據采集,智能控制
目前,常規交通檢測技術在交通控制層面主要實現了交通流量、占有率和速度三個交通參數的采集,而對于機動車車型、車種等車輛屬性信息卻無法獲取,因此交通管理控制的面向對象是宏觀的交通流,而沒能精細化到個體的車輛,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應用,交通智能化水平也因此受到影響。
隨著道路交通的發展,車路矛盾的加劇,未來交通管理工作要求實現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除了法律法規的完善外,更多的需要依托于智能交通系統對交通流的實時掌控、調節和疏導。智能交通的主要內容為交通流數據的采集、數據分析及信息發布三部分,其中交通流數據的采集是基礎。因此,實現全路網、大范圍的動態交通流數據的采集,精確把握交通狀態,是進一步提升交通智能化的關鍵所在。
利用RIFD高精度識別、準確采集的技術特點,將RFID電子標簽作為車輛信息的載體,通過在電子標簽相應區域存儲車型等車輛屬性信息,可突破原有交通信息采集技術的瓶頸,實現車輛交通信息的分類采集,精確采集,延伸交通控制系統的"觸角",從而使得交通信息的采集更加豐富、完善。基于RFID技術的交通信息采集機制,可為公交優先信號控制、路網流量調配、精確的OD出行提供詳細、全面的數據支持,便于交通控制系統進行深度數據應用的同時為城市交通規劃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此外,基于RFID技術對個體車輛的精確識別,可以通過后臺關聯車主手機或車載設備發布相關交通信息,改變目前城市交通擁堵信息發布針對性不高、時效性不強,誘導效果不明顯的狀況。通過相應區域感知運行車輛發布其行駛方向上或前方區域的擁堵信息乃至參照車輛的行駛速度信息,提供個性化的路徑選擇方案,使機動車駕駛員變更行駛路徑,以快速、有效的實現均衡路網流量、緩解交通壓力的目的,從而提高交通誘導能力,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
綜上所述,檢測技術在采集方式、采集數據上的不同,將帶來應用上巨大的差異,RFID技術的應用將為精細化的交通管理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動態管理,違法查處
為規范交通秩序,減少交通違法行為的發生,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采用了沖紅燈電子警察系統、車牌識別系統等多種技術手段加大對路面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交通秩序,保障了交通安全,緩解了道路擁堵。其中,在車輛動態管理方面,車牌識別系統實現了車輛抓拍、車輛測速、布控車輛信息對比、黑名單車輛報警、數據存儲、全天候錄像等功能。目前,車牌識別系統已成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執法手段。
但是,車牌識別系統容易受到人為干擾,在打擊假套牌、遮擋號牌,查獲盜搶機動車等方面還存在技術盲區,給道路交通管理和執法留下了安全隱患。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識別率及準確性還有一定差距。表現為識別率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無法獲取車輛身份信息。圖像處理可能存在偏差,需要人工確認,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部分涉牌違法行為無法識別。無法查處假牌套牌等違法車輛的同時無法準確鎖定違法人員,降低了執法效果。
受光線等因素的影響,車牌識別的準確率白天90%,夜間80%,對于查處超速等交通違法行為而言,其系統配對識別可靠度白天僅為81%,夜間則下降到64%.而RFID的技術特點,使得RFID標簽不存在識別而識別錯誤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