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至少在一點上和互聯網很相像,那就是海量的C端最終用戶:車主。從這一點看來,車聯網的生意能賺錢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畢竟家里有點錢,你才能買車。車是第二個移動的家,為了養車,你不得不掏錢,汽油費、過路費你總得出,停車費、修車費你也得出。1.5億私家車主,每個人每年1000塊錢,你算算多大的體量。
然而所有熟悉車聯網的人都心知肚明,這些錢都花在了硬支出上,也就是這些服務的最終提供者身上,而車聯網生態本身的盈利卻仍然遙不可及!
車聯網產業結構比傳統互聯網要復雜很多,車廠,前后裝企業,以及汽車配件商,4S店等B類(企業)角色都是互聯網所沒有的。
這么多高技術含量的企業都孜孜不倦地推動車聯網業務,可就是不盈利,到底為什么呢?(當然不排除一些局部的例外)
車聯網是個“碎片化”概念
在芥子看來,這賬得算到“碎片化”的頭上。車聯網這個產業,碎片化一直存在,甚至比其他產業更甚。我開過一個玩笑,就連“車聯網”這三個字的定義,也是嚴重碎片化的。
很多車廠,比如國外的高端車廠,你買了它的一輛好車,有個Call-Center服務,就堂而皇之叫做車聯網。
TSP技術曾風靡一時,隱隱然成了車聯網的技術標準,可是TSP最終只變成了車廠的附加售后服務,并不足以成為獨立盈利的手段。再后來,后裝設備上個網,搞個音樂,搞個聽書也想算成車聯網。通訊運營商也著急忙慌地跳進來,只要用上了物聯網卡就算車聯網了。
就這樣,每家車廠、前后裝企業,還有大量提供車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企業,都從自己的立足點出發詮釋著車聯網,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所以僅僅“車聯網”這個概念的碎片化就讓人多么感慨和無奈。
車聯網碎片化的“叢林生態”
那么,這令人沮喪的狀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先看看車廠和前裝市場。車廠前裝的T-box、車載大屏都是自己研發的或者OEM的,由此延伸出來的各種聯網性質的服務,相互之間都各自為政。奔馳的絕對不會給寶馬用,寶馬的也絕對不會給奔馳用,這是必然的,是由他們自己的市場地位,競爭關系所決定的。都覺得我比別人更牛一些,我不會和你有任何生意上合作的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便是國內品牌也是如此。
前裝設備廠的設備雖然有幸成為車廠的寵兒,但是自己苦心經營的車聯網生態并不為車廠所采納,仍然得自謀出路,苦苦掙扎。最終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那后裝市場,更悲催一點,首先車廠的前裝市場對他是排斥的,不讓他進來的。他只有靠一些灰色的技術手段去拿到車的數據。后裝市場地位本就等而下之,相互之間又惡性競爭。在珠三角有大量的后裝企業活得非常不好,也犧牲掉了很多,現在碩果僅存的就剩不了多少了。
獨立的4S店依靠自己的地理,人脈和資本享有著特殊的渠道優勢,也握有很多車主的第一手資料。他們也竭力地構建自有的車聯網生態,希望能夠把單次銷售轉化為長期服務的模式。
還有一些企業是互聯網背景的,在芥子看來是“門外的野蠻人”。他們來做車聯網,有錢、有技術、有資源。但是車廠有老牌企業的尊嚴,我的數據不會給你的,至少不會輕易給你。因此,他們對車輛的服務總是是隔靴搔癢,撓不到癢處。他們固然有錢,但在車的事情上,還真難盈利。騰訊的“路寶”,百度Car-Life等均在此列。
另外有大量的草根企業,他們做和車相關,所謂和車生活相關的各種生態服務,很多很多。芥子做了一些粗淺的分析,有和車輛狀態相關的服務,包括LBS,地圖類服務都是這一類,有和車輛生命周期相關的,有和駕駛員行為相關的。在每一個大類里還分為很多子類,每個子類里還有大量相互競爭的企業,其慘烈程度怎么渲染都不過分。比如,在北方的成規模的洗車市場,基本只剩下一家服務商了。
上面的每一個企業(車廠除外)受資本,地域,服務內容等等限制都只能服務于一個相對狹窄的客戶群,其車聯網業務達不到盈虧平衡,盈利既無望,燒錢又無門,只能徒喚奈何。
其實在這些紛繁蕪雜的局面背后,車聯網生態圈也就幾種角色,車廠,設備商,渠道商,生態服務商。無論車聯網業務產生出什么樣的新增利益,都只需要在這些角色之間分配。但是由于數據,系統和服務的碎片化,產業內并不能快速形成新增的,共享的利益分配格局。車廠作為最大的既得利益擁有者,擔心別人瓜分自己的利益,當然會秉持保守態度。居于產業中樞地位的車廠一旦缺乏動力,整個生態自然就舉步維艱了。
那么,有沒有辦法可以通過解決車聯網的碎片化,讓整個車聯網生態產生新的可共享利益,從而讓企業能夠盈利,整個產業能夠良性發展呢?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