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北斗基地增強項目,是全球首個采用三頻定位技術實現厘米級定位的導航系統,為北斗產業化提供了基礎平臺。
目前,我國北斗產業化主要問題是,芯片生產要過關、產業鏈條不平衡、試點城市進度慢。
“全國北斗車載終端銷售勢頭看漲。”5月17日,第四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北斗車載應用聯盟成員、正原電氣公司董事長尤源稱,“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已售出20萬臺終端,現在每月售量約萬臺。”
有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北斗產業有望達到5000億元規模,未來一到兩年是北斗應用推廣的關鍵期,但必須解決3個議題。一是芯片生產要過關。去年,全國各類車載導航產品售出800萬臺,其中北斗市場占比偏小,小就小在與GPS相比芯片技術未見優化或突破。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專家蒲小兵分析,北斗內需市場大,業者資本較充裕,有利于開發,但芯片廠商未能看到北斗推廣進入上規模的關鍵期,開發信心不足,投入不大,力量分散,技術團隊難以和國外一流芯片廠商比肩。
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認為,國內上游芯片廠商較多選擇混合方案,主要做GPS業務,順帶做北斗,接收美國GPS信號,再加北斗信號以及歐盟伽利略信號。應鼓勵這類企業,還有更多持觀望態度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主攻北斗。專家呼吁,實力雄厚的大企業要主動領銜出擊,開放、合作,匯集芯片人才,共建產業集群,避免投入無序,避免單打獨斗,逐步讓北斗芯片成為市場主導。
二是多數企業投身于北斗產業空間最大的下游部分,忽視上游,導致產業鏈條不平衡。2012年,武漢導航產業年產值達200億元,是2011年的2倍,參與生產企業120多家,主要生產北斗車載終端、北斗手持設備、北斗地圖、測繪、遙感等,而北斗芯片等高端產品的生產商幾乎為零。這種不平衡,反過來限制和影響了下游產品開發。專家認為,上游芯片前期投入較大,產值只占整個北斗產值的20%至30%,有待調整價值構成,推動上下游產業的結合。
三是列入全國北斗產業化試點城市的武漢、長沙、廣州、中山等地,不能有“點”而“不試”,或“慢試”。武漢一家做北斗車載終端的企業負責人反映,外地一些城市投入以億元計,支持企業開發,其研發項目多于武漢,“希望充分認識北斗商機和自身優勢,加強北斗產業化政策引導以及鼓勵性投入。”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北斗產業化的3大議題,未來將組織、協調有關科研單位及企業,加快建立協調機制。正在籌建的湖北省北斗產業聯盟,擬集結北斗產業研究、高端技術研發、關鍵設備開發、終端產品生產單位,聯合行動以擴大北斗在市場上的份額。據悉,今年3月份驗收的武漢北斗基地增強項目,是全球首個采用三頻定位技術實現厘米級定位的衛星導航系統,為北斗產業化提供了基礎平臺。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